提升饮料行业利润不能光靠涨价

继啤酒行业集体涨价后,饮料行业也加入了“改价签”的行列。就在上周,国内已有饮料业大型企业发出涨价函,旗下产品在今年将有一定幅度的涨价。


在涨价函里,涨价原因被写得很简单,“当前国内外原物料价格持续高涨”“市场原料、运输成本,以及人员成本等成本持续高涨”等。但是,如果没有这一轮的原材料涨价,饮料企业也能依靠现有产品价位维持已有的利润空间吗?


可能未必如此。


从2014年到2016年,国内饮料市场增速持续放缓,不论是市场上的整体销售量,还是几家具有指标性意义企业的销售量,数字都不容乐观。中国食品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饮料行业全年累计总产量是18345.2万吨,同比增长仅为1.90%;而全年累计总产量饮料类商品零售额2175.0亿元,增速比上年回落4.3%。


造成饮料市场增速放缓的原因,并非因为国人不再爱喝饮料,而是饮料的消费群体、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在很长一段时期,喝饮料是一件时尚的事情,要知道,在北京市区房价只要四五千元一平方米的时代,一瓶普通碳酸饮料的价格也在3~4元左右,与今天并无多大差别。


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者经历了“买一瓶碳酸饮料过过瘾”到“大量消费碳酸饮料”的过程,最终,愿意每年花几千元健身的年轻群体,不会再愿意大量消费碳酸饮料。统计数据也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健康饮品,碳酸饮料的份额占比持续下降,而茶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和包装水饮料的份额却在提升。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饮料品牌,将“健康”作为品牌的形象之一,但是依旧未能挽回市场局面。如果仔细对比当下市面上的茶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和包装水饮料,你会发现,不论是口味、定位、价位乃至包装,都与10年前无甚差别。没有差别的不只是产品本身,产品的销售地点和方式、产品的推介形式也没有太多变化。


也就是说,如果饮料企业还以多年不变的老产品和老方式来应对消费者,是远远不够的。举个例子,许多饮料是放在超市和便利店中零售,那么,当互联网企业连生鲜领域都开始争相布局时,还有多少年轻人会进入超市采购成箱的水;当移动支付日益便利时,还有多少人愿意在高峰时段的便利店排队等待,只为了买到一瓶水?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如今的消费者而言,饮品消费不只是为了解渴,就如同食品消费不只是为了解饿一样,饮品消费同样可以具有社交等多种功能。就在饮料行业利润率持续摊薄的情况下,连锁咖啡店在国内的扩张速度却在加快,仅以星巴克为例,从2011年到2015年,在华门店数量增加了约2.65倍。对于冬日里的年轻情侣而言,需要解渴时,是在便利店中买两瓶水,迎着寒风一饮而尽,还是找家咖啡店或饮品店,坐下来慢慢享受呢?


饮料企业想挽回市场态势,需要改变的不只是自身产品的价位,也要改变产品本身,更要转变固有的经营理念,从线上线下多渠道入手,拓宽生存空间。


相关文章

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手机版

使用“扫一扫”即可查看手机版。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