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解质水”爆火,从月初至12月15日,这个充满化学气质的词汇在百度的搜索指数暴增了186倍。这也带动一众电解质饮料热卖,包括外星人、宝矿力水特、尖叫等在内的诸多品牌,线上店铺一度售罄,处于补货状态,真可谓是“一水难求”!
失水后为什么越喝越渴? 常规饮料加剧人体体液失衡
什么是电解质水?电解质其实指的是人体体液中以离子形态存在的无机盐物质,包括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人体高温或者运动排汗、饮食减少、腹泻呕吐等都容易造成电解质流失,也因此,电解质水成为补充人体水分的重要选项之一。
事实上,除了不含任何矿物质元素的纯净水,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和各种常规饮料,都可以称得上是某种“电解质水”,差别只是在于电解质成分和含量。一般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经历过高温或者运动大量排汗后,迅猛喝白水或者可乐等饮料,反而并不解渴,甚至会越喝越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食业家查阅资料得知,这都源于“渗透压”。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溶液的吸水能力,渗透压相对较高的溶液(高渗)吸水能力强,反之(低渗)吸水能力弱。在正常的人体状态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渗透压相近,渗透压范围为280~320mOsm /L。人体在运动或者疾病状态下大量出汗、脱水后,会导致水分和各类电解质(钾、钠、氯、镁等)的流失,引发水-电解质失衡,从而导致细胞内液和外液的渗透压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人体失水后的“补水”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喝水”问题,这正是电解质水产生的原因。此外,尖叫“等渗”、宝矿力水特等有专业等渗配方的电解质水,甚至成为产科医生推荐给产妇补充体能和水分的必备物品。它们通过配比一定的钠、钙、镁、钾、锌、碳水化合物等电解质,可以弥补出汗后人体流失的电解质,达到更迅速的补水效果。
(图片来自网络)
电解质饮料走向科学化发展 “等渗”认证成补水标杆
电解质饮料起源于美国。1965年,佛罗里达大学为美式足球队发明了一款运动饮料,首次尝试在其中添加电解质成分,运动后饮用,能维持运动耐力、维持体液平衡、快速补充水分和促进新陈代谢。这是著名品牌“佳得乐”的雏形。
国内的电解质饮料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公众对该品类的认知程度也很低。2022年5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文称,协会拟组织制定《电解质饮料》团体标准。在国内《饮料通则》(GB/T 10789-2015)中的特殊用途饮料类目下有电解质饮料分类,但没有相关电解质饮料的国家标准。从行业角度看,目前对于电解质饮料中电解质含量的多少,各饮料品牌可以说是自行其是。
当然,也有一些饮料品牌率先开启了科学化的探索。比如尖叫在国内品牌中最早推出“等渗”系列电解质饮料。食业家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所谓“等渗”,指的是饮料的电解质含量和人体体液的渗透压相近,既不过高也不过低。以“等渗尖叫”为例,其饮料渗透压为250-340mOsm/L,电解质、营养素配比与人体体液相近,如此,在出汗时饮用,可以做到快速、均衡补充水分和丢失的电解质。
(图片来自网络)
2010年,EFSA(欧洲食品安全局)发布科学共识认为,当运动饮料的渗透压与人体血浆渗透压(280~320mOsm/L)相近时,水的吸收速率将达到最大。一些著名的运动员在赛场喝的饮品,其实都是由背后专业团队调配的特制运动饮料,其共同特点就是等渗。这些科学研究,成为“等渗”系列电解质饮料、运动饮料科学补水的基础。
从某种角度上讲,尖叫“等渗”这类电解质饮料和十年前的无糖茶类似,是一个具备前瞻性的产品,代表了品类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尖叫已成为国内品牌中首款获得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认证的等渗饮料。此举更推动整个品类全面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品质化时代。
食业家认为,随着“科学补水”在饮料领域发展得越来越深入,电解质水在经历了从有糖到无糖、从“含量无标准电解质水”到接近人体体液渗透压的“等渗电解质水”的蜕变后,以更健康、更专业、更科学的面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更有助于产品快速普及,而站在品类发展生物链顶端的“等渗”电解质饮料,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专业补水饮料的主流。
增速位居饮料行业榜首 国产品牌强势崛起
此前,或许多数消费者对电解质水的认知更多是停留在运动场景,认为不运动则无需购买,殊不知,电解质水早已凭借迅猛的发展,成功跻身能性饮料界的“新贵”。据天猫新品创新中心发布《2022电解质饮料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功能性饮料增速达38%,为国内饮料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类。在功能性饮料的二级赛道里,电解质饮料表现突出,以225%的增速位居榜首。国产电解质饮料品牌正在强势崛起,并开始冲击国际巨头的领先地位。
但对于国内消费市场来说,电解质水要真正从“小众”走向“大众”,从无关紧要走向不可替代,就不能只靠一时的概念营销,在这背后需要更多行业标准的树立以及科学补水依据被验证,像尖叫等渗、宝矿力水特这样的等渗饮料显然已经为行业树立了可供参考的范本,值得更多品牌学习与借鉴。
本文来源:食业家,转载已获授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