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在啤酒企业头上的“三把刀”

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等上市公司的业绩数据确实证明了“啤酒业正在迎来拐点”,但威胁着这些啤酒企业业绩增长的“刀”依然高悬。相比巨额补贴,投资者显然更担心品牌企业对这些眼前问题的处理。


高产能遭遇市场规模持续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3年开始,我国啤酒产量逐年下滑,2017年啤酒产量4401.5万千升,同比下滑0.7%。


结合近几年我国啤酒业发展趋势,欧睿国际预测,未来4年,我国啤酒市场仍持续小规模下滑,全年产量到2021年将降到4140万千升。


与啤酒全年产量持续下滑对应的局面是,我国啤酒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也在逐年下滑。


依据智研咨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啤酒产业的综合产能利用率是82%,伴随着2010年啤酒行业开始新一轮产能扩张,啤酒行业产能综合利用率连续5年下滑,到2016年,我国啤酒产业的综合利用率已经下降到59%。

啤酒企业已经意识到产能过剩正带来成本压力增加,国金证券研究认为,2018年啤酒行业大概率关厂动作将持续,营销费用也不会过多投放,“费用端各企业均执行压缩战略”。


产能过剩侧面反映的是啤酒企业的运营效率低下,近几年各啤酒企业也纷纷意识到,提升运营效率能一定程度的保证企业的利润,尤其是在销量和营业收入很难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


关于2017年业绩回暖增长,青岛啤酒在年报中解释称,报告期内,“抓管理增效益,通过原材物料集中采购、网上竞价及智能工厂建设等举措,提高价值链整体运行效率,多措并举实现了稳增长、调结构、控费用,巩固和提升了公司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各项主要经营指标的全面增长。”


高额补贴成利润增长的主力?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珠江啤酒等啤酒企业每年都拿着高额的补助金,珠江啤酒2016年获得补助高达8.44亿元,青岛啤酒连续三年每年获得的补助都高于4亿元;华润啤酒2016年获得补助4.62亿元。高额的补助金在啤酒企业的利润中占据着较高的比重,珠江啤酒2014年到2016年获得的补助连续三年高于其年度净利润。


依据2017年各家啤酒企业的业绩报告,分析人士认为,啤酒业迎来行业拐点,持续下滑的行业局面露出回暖的迹象。不过,啤酒企业每年获得高额补助金给这样的结论泼了一盆冷水。


高额的补贴反向证明了我国啤酒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各啤酒品牌毛利率也证明了这一点。


据数据整理,2017年,华润啤酒的毛利率为33.7%;青岛啤酒的毛利率是40.55%;燕京啤酒2016年的毛利率是40.9%。而2017年百威的毛利率则高达62.11%。


智研咨询研究认为,盈利能力提升是当前啤酒行业的核心看点,其中包括毛利率提升和费用率下降。


从2017年底开始,燕京啤酒、华润雪花、百威、哈尔滨啤酒先后提价。国海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若提价后销售良好,提价成为业内共识,啤酒行业盈利能力将有望改善”。与此同时,该报告还强调,由于此次提价的直接原因是原材料、人力和物流成本上涨,且为淡季提价,“行业内公司的销售情况尚待确认”。


华润雪花在年报中提到,2017年华润雪花开展精益销售管理,强化销售能力及提升销售效率,进一步管控销售费用支出,但部分运营成本如运输费用及产能优化而减值等原因,使得整体营运费用较2016年上升了4.9%。


显然,提升效率和降低费用的办法还没能直接拉动华润雪花的利润增长。


不过,中泰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范劲松提到,啤酒行业打了数年的价格战已经趋缓,随着啤酒中小企业的加速退出,行业格局逐步趋稳,龙头企业要达成既定目标,唯有提高效率和提升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调整考验研发能力


单纯依靠提价并不能带来利润增长,啤酒企业开始寻求产品结构的转型调整,这也是各家啤酒企业结合中高端啤酒市场发展做出的决策。


侯孝海表示,如今啤酒行业的竞争进入了更高层次,除了关心生产效率和成本,“着力发展高端产品,布局超高端产品”。


产品结构调整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成本研究新产品,或者是对现有产品升级。这几乎已经成为啤酒企业的共识,确实要做也确实存在风险。


兰州黄河在2017年经营评述中明确提到的风险之一就是,“产品结构调整、新品研发可能带来的风险,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推出新品牌、新产品以及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市场接受度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当越来越多啤酒企业布局中高端,市场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中国啤酒消费已经升级走向中高端,中国本土啤酒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表现并不好,这意味着中高端啤酒市场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发展空间。


朱丹蓬认为,随着进口中高端啤酒品牌的进入,以及国内啤酒企业加速对中高端市场布局,未来中高端啤酒将迎来一场比较大范围的竞争。


分享

相关文章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